新闻详细
污水一级处理的基础工程与关键技术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8-24 15:03
污水一级处理是污水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前置环节,通过物理分离技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漂浮物和无机颗粒,为后续处理工艺提供稳定的进水条件。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 “第一道防线”,一级处理不仅能降低污水的污染负荷,还能保护后续设备免受损坏,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本文将从技术定义、工艺构成、核心设备、应用场景及技术升级等方面,全面解读污水一级处理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意义。
一、污水一级处理的技术定义与核心指标
污水一级处理,又称物理预处理,是指利用格栅截留、沉砂分离、重力沉淀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粒径较大的污染物的处理过程。其核心目标是降低污水中的悬浮物(SS)和部分可沉淀有机物浓度,为二级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处理后污水应达到以下核心指标:悬浮物去除率 50%-70%,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 20%-40%,漂浮物去除率≥90%,为后续处理工艺减轻负担。
与二级处理(生物处理)依赖微生物代谢、三级处理(深度处理)依赖化学反应不同,污水一级处理具有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稳定性高的特点,主要针对污水中的 “物理性污染物” 进行处理,是污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保障。
二、污水一级处理的核心工艺环节
污水一级处理工艺需根据污水的性质(如污染物类型、悬浮物含量、水量波动)进行针对性设计,通常由预处理单元和主体处理单元组成,形成完整的物理分离链条:
1. 格栅截留工艺
格栅是污水进入处理系统的首个处理设备,其主要作用是截留污水中的大块漂浮物和悬浮固体,如树枝、塑料垃圾、纤维布、杂草等,防止这些杂质进入后续处理单元堵塞管道、磨损设备或影响处理效果。格栅按栅条间距可分为粗格栅(间距 50-100mm)、中格栅(间距 10-40mm)和细格栅(间距 1-10mm)。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 “粗格栅 + 细格栅” 的组合方式,粗格栅去除大型漂浮物,细格栅进一步截留细小悬浮颗粒。
格栅的运行方式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小型污水处理站可采用人工格栅,定期人工清理栅渣;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则需配置机械格栅,如回转式格栅除污机、链条式格栅除污机等,通过设定时间或液位差自动启动清渣,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截留的栅渣需经压榨脱水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填埋。
2. 沉砂处理工艺
沉砂池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如砂粒、砾石、金属碎屑等。这些无机颗粒若进入后续处理单元,会沉积在池底、磨损设备、堵塞管道,影响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常用的沉砂池类型有平流式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构造简单,通过控制水平流速(0.15-0.3m/s)和停留时间(1-3min),使砂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分离,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旋流式沉砂池:利用水力旋流产生的离心力强化砂水分离,占地面积小,仅为平流式沉砂池的 1/5 左右,砂粒去除率可达 90% 以上;
曝气沉砂池:通过曝气装置在池内形成螺旋流,不仅能有效分离砂粒,还能氧化部分有机物,适用于含油类、纤维较多的工业废水处理。
沉砂池分离出的砂粒需经砂水分离器进行脱水处理,使砂粒含水率降至 80% 以下,便于外运处置。
3. 初次沉淀工艺
初次沉淀池是污水一级处理的核心单元,主要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固体和部分胶体物质,降低污水的 SS 和 COD 浓度。根据结构形式和水流方向,初次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斜板(管)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呈矩形结构,污水沿池长方向流动,具有处理量大、耐冲击负荷强的特点,SS 去除率可达 60%-70%,适用于各类污水处理场景;
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结构,污水从中心进水,沿径向向周边流动,周边出水,配备机械刮泥装置,适用于大水量处理(日处理量大于 10000m³);
斜板(管)沉淀池:在池内设置斜板或斜管,增加了沉淀面积,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提高了沉淀效率,SS 去除率可达 70%-80%,占地面积仅为平流式沉淀池的 1/3 左右。
初次沉淀池的设计需严格控制表面负荷(1.5-3.0m³/(m²・h))和停留时间(1.5-2.0h)等关键参数。沉淀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泥管定期排出,污泥含水率约为 95%-97%,需进入污泥处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
4. 特殊预处理工艺
对于含油、含纤维等特殊类型的污水,在一级处理中还需增设相应的特殊预处理工艺:
气浮除油工艺:针对食品加工、餐饮、屠宰等行业产生的含油废水,通过向污水中通入微气泡,使油粒附着在气泡表面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然后通过刮渣装置去除,油类去除率可达 80% 以上;
纤维回收工艺:对于纺织、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含纤维废水,采用格栅与过滤相结合的工艺截留纤维杂质,不仅能降低污染负荷,还能实现纤维资源的回收利用。
三、污水一级处理的核心设备与技术参数
核心设备的选型和技术参数的设定直接影响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需根据处理规模和污水特性进行科学配置:
1. 格栅设备
栅条间距:根据处理需求选择,粗格栅间距 50-100mm,中格栅 10-40mm,细格栅 1-10mm;
过栅流速:控制在 0.6-1.0m/s,流速过低易导致栅前积泥,过高则会影响截留效果;
安装角度:机械格栅安装角度通常为 60°-90°,人工格栅为 45°-60°,便于栅渣清理。
2. 沉砂池设备
停留时间:平流式沉砂池 1-3min,旋流式沉砂池 20-30s,确保砂粒充分沉降;
有效水深:平流式沉砂池 1-2m,旋流式沉砂池 2-3m,曝气沉砂池 2-4m;
曝气强度(曝气沉砂池):0.1-0.2m³/(m・h),保证形成足够强度的旋流,同时避免砂粒被水流带出。
3. 初次沉淀池设备
表面负荷:生活污水初次沉淀池表面负荷通常为 1.5-3.0m³/(m²・h),工业废水需根据悬浮物特性适当调整;
污泥产量:生活污水初次沉淀池污泥产量约为 0.5-1.0L/(人・d),工业废水污泥产量需根据 SS 去除量核算;
排泥方式:小型沉淀池可采用手动排泥,大中型沉淀池需配置机械刮泥机和虹吸排泥管,实现连续自动排泥。
四、污水一级处理的应用价值与场景
污水一级处理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应用价值
保护后续设备:截留大块杂质和砂粒,避免后续处理设备(如泵、曝气器、膜组件等)受到磨损和堵塞,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降低处理负荷:去除大量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降低后续二级处理的污染负荷,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减少污泥产量:提前去除无机颗粒等惰性物质,降低后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减少污泥处置成本;
应急处理功能:在二级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时,一级处理可作为应急处理单元,临时对污水进行基本净化,避免污水直排对环境造成污染。
应用场景
市政污水处理厂:作为标准的预处理环节,与二级生化处理工艺配套使用,处理规模从数千立方米 / 日到数十万吨 / 日不等;
工业废水处理:在化工、印染、食品、屠宰等工业废水处理中,作为前置处理单元,去除特异性污染物,为后续处理工艺创造条件;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中,集成格栅和沉淀池等一级处理模块,适应农村污水量小、运维能力较弱的特点;
河道应急治理:在河道治理应急处理站中,采用一级处理设备快速降低入河污水的浊度和悬浮物含量,改善河道水体外观。
五、污水一级处理的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污水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污水一级处理技术正朝着高效化、自动化、模块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
高效化:推广应用斜板(管)沉淀池、旋流式沉砂池等高效处理设备,提高单位面积的处理效率,减少占地面积;
自动化:通过集成传感器、PLC 控制系统等,实现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等设备的自动运行、自动清渣和排泥,降低人工操作强度,提高运行稳定性;
模块化:开发一体化一级处理设备,将格栅、沉砂、沉淀等工艺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适用于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场景,安装便捷,易于扩容;
低碳化:采用节能型设备,如低功耗机械格栅、节能型刮泥机等,优化水力设计,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运行能耗,实现低碳运行。
污水一级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工程,其技术水平和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处理效率。通过科学设计工艺、合理选型设备、精准控制参数,充分发挥一级处理的前置屏障作用,可为后续处理工艺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在水污染治理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污水一级处理技术将不断优化升级,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污水一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