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什么是污水处理?从基础认知到技术细节,解锁污水处理的全维度知识

发布时间:

2025-10-31 09:44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环保要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什么是污水处理” 已成为企业生产、城市管理与公众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污水处理不仅是控制水污染的核心手段,更是实现水资源循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本文将从 “认知纠偏 - 技术拆解 - 标准解读 - 发展动态” 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污水处理的专业知识,既解答基础疑问,又提供深度技术细节,满足搜索引擎对内容专业性、完整性的收录需求,同时为读者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一、重新定义 “什么是污水处理”:打破认知误区,明确核心内涵
1. 纠正 3 个常见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污水处理的理解停留在 “过滤脏水” 的浅层阶段,实际存在诸多认知偏差,准确理解 “什么是污水处理” 需先打破这些误区:
误区 1:污水处理只需要 “一步到位”。实际污水处理是分阶段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逐步去除,无法通过单一工艺实现达标。
误区 2:处理后的水只能排放。现代污水处理已实现 “资源化”,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可用于工业冷却、市政绿化、农田灌溉等场景,大幅节约淡水资源。
误区 3:污水处理只针对 “看得见的脏”。除了悬浮固体,水中的有机物(COD/BOD)、氮磷、重金属、病原体等 “看不见的污染物”,才是处理的核心目标。
2. 污水处理的专业内涵与核心要素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污水处理的官方定义为:“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对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处理,去除水中污染物,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的过程”。
其核心要素包含三个维度:
处理对象:覆盖生活、工业、农业三大类废水,需针对不同废水的污染物特性设计工艺;
技术手段:以物理、化学、生物三大技术为核心,结合深度处理技术(如膜分离、高级氧化);
最终目标:分为 “达标排放”(保护自然水体)和 “再生利用”(实现水资源循环)两类,目标不同,工艺复杂度差异显著。
二、污水处理的技术拆解: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详解每一步核心作用
理解 “什么是污水处理”,关键在于掌握其技术流程的逻辑的逻辑。完整的污水处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承担不同的污染物去除任务,环环相扣形成闭环。
1. 预处理:为后续处理 “扫清障碍”
预处理是污水处理的 “第一道防线”,核心作用是去除废水中的粗大杂质与特殊污染物,避免损坏后续设备、影响处理效率。
核心工艺 1:格栅与筛网
作用:拦截废水中的大块固体(如塑料袋、树枝、纤维),防止堵塞水泵、管道或反应器。
分类:按栅条间距分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50mm)、细格栅(1-10mm),生活污水常用中细格栅组合。
核心工艺 2:沉砂池与调节池
沉砂池:通过重力分离去除水中的砂砾(砂、石颗粒),避免磨损设备或沉积在反应器内影响微生物活性;
调节池:均衡废水的水质(如 pH 值、污染物浓度)与水量,避免水质水量波动冲击后续生物处理系统,是工业废水处理的 “必设环节”。
2. 一级处理:去除 “显性污染”,降低处理负荷
一级处理以物理沉淀为主,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SS)与部分有机物,是污水处理的 “基础净化阶段”。
核心工艺:初沉池
原理: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自然沉降,同时部分密度小于水的油类物质会浮于水面,通过刮泥、刮油设备分离。
处理效果:可去除 40%-60% 的 SS、15%-25% 的 COD,处理后水质仍无法达标,需进入二级处理阶段。
3. 二级处理:降解 “隐性污染”,核心净化环节
二级处理以生物处理为核心,是去除水中有机物(COD/BOD)、氮磷等 “隐性污染物” 的关键阶段,也是生活污水与低浓度工业废水处理的 “核心环节”。
主流工艺: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需持续曝气供氧,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代表工艺有 “活性污泥法”“MBR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效率高,出水稳定,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
厌氧生物处理:无需供氧,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高浓度有机物,同时产生沼气(可回收能源),代表工艺有 “UASB”“IC 反应器”,适用于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等高浓度有机废水。
处理效果:可去除 85%-95% 的 BOD、80%-90% 的 COD,大部分生活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
4. 深度处理:实现 “达标排放” 或 “再生利用”
深度处理是针对高标准需求(如一级 A 排放、再生水回用)的 “进阶阶段”,通过专项技术去除二级处理残留的微量污染物。


核心工艺与作用
过滤:通过石英砂滤池、活性炭滤池去除残留悬浮物与部分有机物,提升水质透明度;
脱氮除磷:采用 “化学沉淀法”(投加药剂)或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如 AAO、UCT),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消毒:通过紫外线、氯消毒去除水中病原体,避免再生水回用或排放时危害人体健康;
膜分离:利用超滤、反渗透膜去除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抗生素),是高品质再生水回用(如工业纯水)的核心技术。
三、污水处理的标准解读:不同场景下的 “达标要求”
明确 “什么是污水处理”,需结合具体的排放标准 —— 不同废水类型、排放场景,对应不同的水质要求,这也是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核心依据。
1. 生活污水处理:遵循城镇统一标准
城镇生活污水需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该标准将出水水质分为三级,核心指标要求如下:
排放标准    COD(mg/L)    BOD(mg/L)    SS(mg/L)    氨氮(mg/L)    适用场景
一级 A 标准    ≤50(或 60)    ≤10    ≤10    ≤5(或 8)    排入重点保护水域(如饮用水源地)、再生水回用
一级 B 标准    ≤60(或 70)    ≤20    ≤20    ≤8(或 15)    排入一般保护水域
二级标准    ≤100    ≤30    ≤30    -    排入非重点保护水域(部分地区已逐步淘汰)
2. 工业污水处理:执行行业专属标准
工业废水因行业差异大,除需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基础要求外,还需满足各行业专属标准,例如:
化工行业:《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重点控制 COD、氨氮、总磷及特征污染物(如苯、酚);
印染行业:《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重点控制色度、COD、总氮;
电镀行业:《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重点控制重金属(铬、镍、镉、汞)。
3. 再生水回用:遵循分类回用标准
再生水回用需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GB/T 18919-2022),根据回用场景制定不同标准,例如:
市政杂用(绿化、道路喷洒):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市政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2),要求 COD≤50mg/L、SS≤10mg/L;
工业冷却用水: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要求硬度、氯离子含量符合工业设备要求;
农田灌溉: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T 25499-2010),要求重金属、病原体含量低于安全阈值。
四、污水处理的发展动态:技术升级与未来趋势
理解 “什么是污水处理”,还需关注其发展趋势 —— 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与技术创新,污水处理正从 “末端治理” 向 “源头减量 + 资源循环” 转型。


1. 技术趋势:智能化与低碳化
智能化:通过物联网(IoT)监测水质、水量,结合 AI 算法优化曝气、加药等工艺参数,降低运行成本(如智慧污水处理系统可减少 15%-20% 能耗);
低碳化:推广 “厌氧消化产沼气”“光伏供电”“污泥热解气化” 等技术,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2. 应用趋势:资源化利用率提升
再生水回用比例扩大:我国再生水回用率目前约 20%,未来将向 40% 以上迈进,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再生水将成为工业、市政的重要水源;
污泥资源化:污泥经无害化处理后,从 “填埋处置” 转向 “资源化利用”,可制成有机肥、建材(如陶粒),实现 “变废为宝”。
3. 政策趋势:监管更严格,要求更明确
排放标准升级:多地已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执行一级 A 标准,部分重点区域(如长江经济带)提出更严格的特征污染物控制要求;
“双碳” 融合:将污水处理厂纳入碳排放核算体系,推动行业从 “环保设施” 向 “低碳设施” 转型。
总结
综上,“什么是污水处理” 是一个涵盖 “定义内涵、技术流程、标准要求、发展趋势” 的综合概念 —— 它不仅是通过多阶段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技术过程,更是结合场景需求、遵循标准要求、兼顾环保与资源价值的系统工程。从预处理到深度回用,从生活污水到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始终围绕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保障公共健康” 的核心目标,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