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城镇污水处理设备是破解市政水污染难题的核心支撑
发布时间:
2025-09-15 14:03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镇生活污水、商业废水排放量持续攀升,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威胁居民用水安全。而城镇污水处理设备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载体,不仅是实现污水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的关键,更是推动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将从设备分类、核心技术、选型原则及行业趋势四大维度,深入解析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专业价值与应用逻辑。
一、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核心分类:按需匹配处理场景
不同城镇的人口规模、污水水质(如 COD、氨氮、悬浮物浓度)及处理目标(达标排放或再生利用)存在差异,需通过针对性的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组合实现高效处理。目前主流设备可按处理阶段与功能分为三大类:
1. 预处理阶段设备:拦截污染物 “初筛防线”
预处理是污水进入核心处理环节的前置保障,核心设备包括格栅除污机、沉砂池设备与调节池系统。其中,格栅除污机通过机械格栅拦截污水中的大块漂浮物(如塑料袋、树枝),避免后续设备堵塞;沉砂池设备(如旋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则利用重力分离原理去除砂粒、石子等无机杂质,降低后续处理负荷;调节池系统则通过水质、水量均衡调节,避免污水浓度波动对生化处理系统的冲击,为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 生化处理阶段设备:降解有机物 “核心引擎”
生化处理是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核心环节,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流技术路线对应的设备可分为两类:
活性污泥法设备:包括曝气池、二沉池及污泥回流系统。曝气池通过鼓风曝气设备(如罗茨鼓风机、膜片式曝气器)为微生物提供氧气,形成活性污泥絮体降解有机物;二沉池实现污泥与清水的固液分离,污泥回流系统则将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曝气池,维持微生物浓度。此类设备适用于处理水量大、有机物浓度中等的城镇污水,是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的主流选择。
生物膜法设备:如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通过填充滤料(如陶粒、火山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时与膜上微生物接触完成降解;生物接触氧化池则结合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优势,通过曝气与填料组合提升处理效率,适用于中小型城镇或用地紧张的场景。
3. 深度处理与回用设备:实现水资源循环
随着 “海绵城市” 建设与节水需求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备逐步向 “深度处理 + 再生利用” 延伸,核心设备包括膜分离设备(如 MBR 膜组件)、消毒设备(紫外线消毒器、二氧化氯发生器)及脱氮除磷设备(硝化反硝化反应器、化学除磷加药装置)。其中,MBR 膜设备通过膜过滤替代传统二沉池,实现污泥截留与水质净化,出水可直接用于市政绿化、道路冲洗;消毒设备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杀灭水中病原体,确保再生水安全回用,降低城镇新鲜水依赖。
二、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核心技术:驱动处理效率升级
近年来,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技术创新围绕 “节能降耗、智能调控、达标升级” 三大方向展开,核心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节能曝气技术:降低运行能耗
曝气系统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能耗来源(占总能耗 30%-50%),新一代城镇污水处理设备通过曝气技术优化实现节能。例如,膜片式曝气器采用微孔曝气设计,氧利用率从传统曝气设备的 15%-20% 提升至 30%-40%;智能曝气控制系统则结合在线监测仪表(如溶解氧传感器、COD 检测仪),实时调节曝气风量,避免过度曝气造成的能耗浪费,较传统设备节能 20%-30%。
2. 智能运维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城镇污水处理设备逐步向 “智能运维” 转型。通过在设备上安装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运维人员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如格栅除污机运行负荷、MBR 膜污染程度),实现故障预警与精准维护。例如,某东部沿海城镇污水处理厂引入智能运维系统后,设备故障率降低 40%,运维人员成本减少 25%,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3. 脱氮除磷强化技术:应对水质标准升级
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逐步严格(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对总氮、总磷的去除要求提升,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脱氮除磷技术升级。例如,改良型 A²/O 工艺设备通过优化厌氧、缺氧、好氧池的容积配比与水力停留时间,强化反硝化脱氮与生物除磷效果;化学辅助除磷设备则通过精准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药剂,确保出水总磷浓度稳定低于 0.5mg/L,满足严苛排放标准。
三、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选型原则:兼顾技术与经济性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在选择城镇污水处理设备时,需结合实际需求平衡技术适配性、运行成本与长期稳定性,核心选型原则包括以下四点:
1. 水质适配性:针对性选择处理工艺
需根据城镇污水的实际水质(如生活污水占比、工业废水混入情况)选择设备。例如,若污水中工业废水占比高、可生化性差(B/C 比 < 0.3),需搭配水解酸化池设备提升可生化性,再结合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处理;若污水中氮磷浓度高(如旅游城镇旺季生活污水),则需优先选择脱氮除磷效果显著的 A²/O 或 MBR 工艺设备。
2. 规模匹配性:避免 “大马拉小车” 或 “小马拉大车”
设备处理能力需与城镇污水排放量匹配,若设备规模过大,将导致 “大马拉小车”,造成设备闲置与能耗浪费;若规模过小,则无法满足处理需求,导致污水超标排放。通常需根据城镇现状人口、远期规划人口及人均污水排放量(一般按 150-200L / 人・天计算),确定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处理量,并预留 10%-20% 的余量应对峰值流量。
3. 运行成本可控性:平衡初期投资与长期能耗
不同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初期投资与运行成本差异较大。例如,MBR 膜设备初期投资较高(约比传统活性污泥法高 30%-50%),但运行过程中污泥产量少、占地面积小,长期运维成本较低;传统活性污泥法设备初期投资低,但能耗与污泥处理成本较高。选型时需结合城镇财政能力与长期运维规划,避免仅关注初期投资而忽视后期高能耗问题。
4. 运维便捷性:降低管理难度
中小型城镇往往存在运维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的问题,因此城镇污水处理设备选型需兼顾运维便捷性。例如,选择结构简单、故障预警完善的设备,减少复杂部件的维护需求;优先选择有成熟售后服务体系的厂家,确保设备故障时能及时获得技术支持,避免因运维不当导致设备停运。
四、城镇污水处理设备的未来趋势:绿色化、资源化、智能化
随着 “双碳” 目标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将迎来三大发展趋势:
1. 绿色低碳:推动能耗与碳排放降低
未来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将进一步融入低碳技术,例如采用太阳能曝气设备、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污水处理过程的 “能源自给”;同时,通过设备材质升级(如采用耐腐蚀、低能耗的不锈钢或玻璃钢材质),降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助力城镇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
2. 资源回收:从 “处理污水” 到 “回收资源”
除再生水回用外,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将逐步向 “资源回收” 延伸,例如通过磷回收设备从污水中提取磷酸钙(可作为化肥原料),通过污泥干化焚烧设备回收热能,实现 “污水变资源” 的转型。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部分污水处理厂已试点磷回收设备,单厂日均磷回收量可达 50-100kg,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路径。
3. 智慧融合: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随着 5G 与 AI 技术的发展,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将实现 “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例如,通过 AI 算法优化曝气风量与药剂投加量,实现处理过程的动态调节;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污水处理厂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设备改造与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未来,智慧型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将成为主流,推动市政污水处理从 “被动处理” 向 “主动调控” 转变。
结语
城镇污水处理设备作为市政水污染治理的核心支撑,其技术水平与应用合理性直接决定城镇水环境质量与生态可持续性。在未来发展中,需通过技术创新、科学选型与智能运维,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向 “高效、节能、资源循环” 方向升级,为建设 “宜居城镇” 与 “美丽中国” 提供坚实保障。对于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方而言,需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配的设备与工艺,同时关注行业技术趋势,确保设备长期满足环保标准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镇污水处理设备